奇书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网游 >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> 第553章 上海浦

第553章 上海浦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只是,眼下情势未明,陈恪的真实意图和手段尚不清楚,李家家主等人又明显摆出了对抗的姿态。

此时贸然表态,无异于引火烧身。

周家主轻轻咳嗽一声,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,谨慎地说道:“李公所言极是。陈部堂此行,确需谨慎应对。不过,开海毕竟是朝廷旨意,若能成事,于苏州商贸长远来看,或许也非全是坏事。我等……还需从长计议,走一步,看一步吧。”

他这话说得圆滑,既不得罪李家家主,又留下了一丝转圜的余地。

钱家主也微微颔首,表示赞同。

李家家主瞥了他二人一眼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,但并未多说,只是淡淡道:“周老弟说得是,从长计议。总之,眼下要紧的是,不能让他轻易开了这个口子。诸位回去后,都约束好手下人,近期行事低调些,莫要授人以柄。”

众人又商议了一番细节,这才怀着各自的心思,悄然散去。

————

嘉靖三十六年,三月中,长江口。

此地举目四望,但见芦苇荡荡,水洼星罗棋布,远处几艘破旧的渔船搁浅在泥滩上,随着浑浊的潮水轻轻晃动。

零星的茅屋草棚散落在稍高的土墩上,炊烟稀落,更衬得这片天地空旷寂寥,与苏州城内的锦绣繁华恍若两个世界。

陈恪勒马立于一处稍高的堤岸之上。

他并未在苏州府那场看似宾主尽欢的接风宴上过多停留,正如他此前所言,仅仅是“打了个照面”,略作休整,便带着一干人马,匆匆踏上了实地勘察的旅程。

他目光沉静,缓缓扫过这片如今还被称为“华亭县东北鄙”、“松江府下沙地”的荒芜之地。

身后,除了按刀肃立的阿大等心腹家将,便是那几位南京守备太监衙门派来的“协理”太监,以及苏州府、华亭县派来的几名向导小吏。

众人脸上或多或少带着些不解与旅途劳顿的疲惫,唯有陈恪身侧那位须发花白、面色黝黑的老者,正指着前方水道,侃侃而谈。

此老姓顾,名寰,字伯宇,年轻时曾是纵横闽浙的海商巨头,甚至私下也干过些“通番”的勾当,后来年岁渐长,金盆洗手,隐居苏州,对东南海道、潮汐港势、乃至海外诸国风情物产了如指掌,是江南地面上数一数二的“海事通”。

陈恪费了些周折,才将他请出山。

“……伯爷请看,”顾寰的声音沙哑却洪亮,压过了风声,“此地虽眼下荒僻,然实乃天赐良港之胚!前有沙岛为屏,可抵风浪。后有吴淞江、黄浦江交汇于此,水路直通苏松腹地,漕运便捷无比。更兼地处扬子江口,南北洋流交汇,舟师北上可抵辽蓟辽、朝鲜,东出则直面倭国九州、琉球,航线顺遂,无需绕行远路,省却无数风波之险与日程耗费……”

陈恪微微颔首,顾寰所言,与他心中依据前世模糊记忆所做的判断几乎完全吻合。

他之所以特意请来这位老海商,正是要借助其经验,验证自己的想法,并堵住那些可能质疑他纸上谈兵的悠悠之口。

一名来自南京守备衙门的太监捏着鼻子,嫌恶地挥开一只飞虫,尖着嗓子道:“顾老丈说得天花乱坠,可咱家眼里,这儿除了芦苇荡和烂泥滩,还有啥?连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!这要建起能停泊大海船、吞吐货物的港埠,得耗费多少银钱?多少人工?猴年马月才能成事?咱家看,还不如就在刘家港旧基上扩建,虽说淤塞了些,总好过在这荒滩上白手起家……”

陈恪目光依旧望着前方那片广阔的滩涂与水湾,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:“刘家港旧港淤塞严重,水道狭窄,已不堪大用,疏浚耗费恐更巨。且其地偏内,若有敌袭,首当其冲,防御艰难。此地虽需新建,却是一张白纸,正好描绘我等所需之港埠蓝图。开阔,水深,易守难攻,未来发展余地极大。”

他侧头看向那太监,“至于耗费银钱人工……本官自有计较。公公只需将此处地理形胜,如实禀报张公公即可。”

那太监被他不软不硬地顶了回来,面色悻悻,却也不敢再多言。

陈恪不再理会他,策马沿着泥泞的滩岸缓缓前行,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一幅未来的图景,高耸的灯塔指引航向,坚实的石砌码头泊满艨艟巨舰,仓廪库栈连绵成片,市集街巷人声鼎沸,各地商货于此集散,白银如流水般汇聚……而这一切的起点,便是脚下这片看似一无所有的荒滩。

土木之兴,首重地利。

此地空旷,反倒省了征迁民房、侵占良田的无数麻烦与口舌。

陈恪心中如此想着,这确是他选择此地的一大考量。

在人口稠密的江南,土地纠纷往往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,而这里,几乎是一块无主之地,或只需与寥寥几户渔民交涉便可拿下。

接下来的八九日,船队沿着蜿蜒曲折的江岸与海岸线,细致勘察了数处可能的地点。

每至一处,顾沧海皆能一针见血指出其优劣——或水道淤浅易塞,或避风条件不佳,或腹地狭窄难以扩张。

陈恪并非海事专才,但他有着极强的判断力和大局观,总能将顾沧海的专业意见与自身对经济、军事、政治的综合考量相结合,反复权衡。

最终,他的目光,一次次落回最初那片名为“上海浦”的荒滩之上。

此地,正是后世那座东方巨擘的襁褓之地。

此刻,它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边鄙渔村,匍匐在帝国的东南角落,承受着海风咸腥的吹拂和时代的遗忘。

他选择此地,并非全然知晓数百年后的辉煌,而是基于当下最现实的考量。

无可比拟的地理区位、广阔的发展腹地、较低的初始成本。

当晚,宿于华亭县驿馆。

陈恪不顾疲惫,挑灯夜战,亲自动笔起草奏疏与文书。

写给嘉靖皇帝的密奏中,他详尽阐述了选定此地的缘由:“……臣恪谨奏:臣遍历松江沿海,详勘地势水情。唯华亭东北、吴淞江与黄浦交汇入海之处,地势平阔,水深港良,虽目下荒芜,然实具巨港潜质。其地北通辽海、朝鲜,东达倭国、琉球,航路便捷,更兼有天然沙岛为屏障,可御风涛,易布防守。且背靠苏松财赋重地,漕运网络通达,未来商货集散,输运京师,皆极便宜。若于此建港设市,开海通商,不数年间,必能成一方雄镇,岁入巨万,充盈国帑,强我水师……恳请陛下圣裁,准予在此筹建新港,赐名立制,以为开海之基。”

奏疏写罢,用火漆密封,交由阿大安排最稳妥的快马急递进京。

接着,他又给南京兵部、应天巡抚衙门及苏州知府王重光分别行文,通报勘察结果与选址决定,要求相关衙门开始前期筹备,并“协助厘清此地权属,以备征用”。

做完这一切,窗外已是晨曦微露。

海鸟的鸣叫声从远处传来,清越而充满生机。

陈恪推开窗,深吸一口带着咸味的新鲜空气,连日的疲惫似乎也减轻了不少。

选址已定,蓝图初绘,然而,一个最现实、最紧迫的问题,如同眼前晨曦中依旧清晰可见的残月,冰冷地悬在他的心头——

钱。

庞大的筑港工程,船厂的兴建,水师营寨的构筑,初期招募工匠、民夫的吃穿用度……这一切,都需要海量的白银作为支撑。

皇帝给了他政策,给了他权柄,甚至默许他“自筹钱粮”。但白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。

那五万两喂狗的银子,已让他心头滴血,而接下来的花费,将是那笔钱的十倍、百倍甚至更多。

商人逐利,自会前来……

但若要他们此刻便掏出真金白银,投资于这片看似毫无希望的荒滩,却非易事。

必须先让他们看到利之所在,看到官府决心,甚至……不得不投。

他缓缓坐回案前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。

下一步,该如何撬开那些江南巨贾的钱袋,如何将这纸面上的宏伟蓝图,变为实实在在的砖石、木材与船板?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