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3章 攻坚拔寨(2 / 2)
指挥部成立后,刘玉凤的工作重心几乎完全下沉到了一线。她摒弃了“办公室听汇报”的传统模式,坚持“问题在哪里,指挥部就前移到哪里”。
场景一:拆迁现场的“硬骨头”
项目核心区涉及一片历史遗留的城中村,部分住户对补偿方案不满,抵触情绪强烈,拆迁工作陷入僵局。刘玉凤带着征地拆迁组,直接来到村里,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帐篷里,与区、街道干部和村民代表面对面座谈。
她没有居高临下,而是耐心倾听村民的诉求和顾虑。当了解到部分村民主要是担心安置房位置偏远、生活不便,以及补偿标准与周边新建商品房价格差距过大时,她当场与自然资源局、住建局负责人商议,提出优化安置方案:一是调整部分安置房源到配套设施更完善的区域;二是探索“房票”制度,增加村民选择权;三是对特殊困难群体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。同时,她严厉要求区里对个别漫天要价、煽动闹事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,绝不姑息。
“政策要有温度,执行也要有力度。既要保障群众合法权益,也要维护公平正义和大多数人的利益。”刘玉凤的态度明确而坚决。她的现场办公,推动了僵局的打破。
场景二:跨区协调的“中梗阻”
项目一段景观道路涉及两个区的土地权属和历史遗留纠纷,两个区互相推诿,工程迟迟无法进场。刘玉凤将指挥部例会直接开到两个区的交界处,把两个区的区长、分管副区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全部叫到现场。
她指着图纸和实地情况,语气严肃:“这是市里的重点工程,不是你们区里的‘自留地’!历史问题要尊重,但不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。今天必须拿出解决方案!如果区里协调不了,指挥部就直接接管,相关责任由市委市政府追究!” 强大的压力下,两个区的领导当场表态,搁置争议,先保障施工,问题后续协商解决。拖了半年的“中梗阻”当场疏通。
场景三:资金链的“卡脖子”
由于部分配套资金拨付流程复杂,一度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积极性。刘玉凤召集财政、审计、住建等部门和项目公司负责人开会,专题研究资金保障。她要求财政局开辟绿色通道,对项目资金实行“计划管理、提前调度、按进度拨付”,同时加强审计监管,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。她明确表示:“绝不能因为资金问题影响工程进度,谁耽误了事,谁负责!”
第三幕:凝聚合力 初见成效
刘玉凤的务实作风和强硬手腕,逐渐产生了效果。指挥部的权威树立起来,跨部门协调的效率大大提高,一些长期拖延的问题得到解决。她不仅抓宏观协调,也关注微观细节,经常深夜还在指挥部办公室研究图纸、核对进度、批阅文件。
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工地、拆迁现场、协调会场。她与一线工人交谈,了解施工困难;与基层干部交流,听取真实声音;与投资方沟通,坚定其信心。这种深入细致的工作方式,不仅推动了问题的解决,也凝聚了各方力量,激发了大家的干劲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攻坚,雾江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:核心区拆迁签约率达到90%以上,影响主线施工的障碍基本清除;跨区域协调机制基本理顺;资金保障更加有力;多个标段开始大规模施工,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。项目的整体进度明显提速,“一号工程”终于显现出了应有的气势和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