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书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 >【孙唐】泅渡·上部 > 【第四十六章】水火既济

【第四十六章】水火既济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行者见他眼下几分戏谑,不明就里,却与三藏分席而坐。但见那桌上,摆着许多香蕈、蘑菇、茶芽、竹笋、豆腐、面筋、木耳、蔬菜,师徒们尽饱一餐。

那荣王却是好客,见他等用斋,十分欢喜。即命府中婢子:“将陛下赏赐的御酒,整瓶取来。”遂满斟一爵,奉与三藏道:“长老,远道而来,只当洗礼一路风尘。”三藏道:“贫僧从不饮酒,我徒弟们却可吃些。”

三藏说罢,荣王又敬三个徒弟。道:“孙长老,请饮一杯。”行者曰:“却奇,老孙初来乍到,荣王怎知我名姓?”荣王笑曰:“邻国车迟者,乃我邦国也。正本清源,芟夷妖道。孙长老威名,何人不知?”

行者颇觉怪异,又不知何异,遂合掌道:“祈雨救旱,登台坐禅,皆吾师之功。老孙不过动些白刃,是荣王过誉。”荣王笑曰:“那三个国师,皆道门之徒。辟除异己,发难佛门,却不知佛门有唐长老与孙长老这般人物,实在吃力不讨好了。”行者听了云:“儒、释、道三者所以相兼,则偏于相补。重在彼此相合,你中有我我中有你,方可万世繁荣,我等不敢托大。”

荣王细量行者一番,意味深长谓三藏曰:“孙长老此言,颇有海纳百川之怀,唐御弟教徒有方,本王钦服。”三藏颔首道:“小徒素顽劣,不论皇胄在前,皆直言不讳,更请荣王莫怪。儒、道、释各有信徒,可谓三分天下,其间常有先后之争。三教一家之说,出于谁之口,皆为利政治而安民心。所谓‘三教虽殊,同归于善’也,亦是贫僧心之所向。”

荣王道:“唐长老怀柔之心,孙长老英雄之辈。慈悲心肠或霹雳手段,皆令本王敬佩不已。”说罢,又同八戒、沙僧敬酒。

那呆子饮了酒,自一旁冷笑数声。沙僧道:“二哥笑甚么?”八戒道:“一路行来,苦难同受。若是生死关上,你我岂不曾闯?然世人口耳相传,皆师与兄之英名。哪个将你我放在眼里?”沙僧默然良久,笑曰:“能者多劳,亦自多得而已。”

他三个各受了安席酒,只听得管弦齐奏,乃是教坊司动乐。但见宫娥彩女,有六十余人。艳妆浓抹,吹弹歌舞。三藏仰视,见此阵仗,忽然变色。俄而正坐,啜茶润喉。又闻荣王呼曰:“唐长老!”三藏合掌道:“不知荣王有何见教?”荣王上前,虽与三藏答言,却同那行者相对而坐:“我闻孙长老负有神通,能呼风唤雨,撒豆成兵。本王自幼好黄、老之道,不知唐长老可否多留几日,容本王请教一二?”

长老方自犹疑,闻行者笑曰:“望荣王恕老孙无礼之罪,我等行路僧人,不敢言请教二字。若荣王有难处,大可与老孙直言,吾定尽力而为。”荣王听罢,反而不应。但闻三藏曰:“贫僧非授业之师,顽徒这一身神通,亦非我所出。只得凭他自家定夺,还望荣王宽宥则个。”荣王浅笑回应,见他低头诵经,目不斜视。耳不闻丝竹,眼不观乐舞,遂曰:“圣僧上邦人物,看惯锦绣繁华,我这乡野之乐,可是入不得耳?”

三藏道:“岂敢?贫僧初至贵国,便见此地风俗,与我大唐相近。又奉孔子庙,益我唐王治国之道。故留连忘返,逗留久之。斯诚乏矣,失礼失体,还望荣王莫要见怪!” 荣王笑曰:“孔子万世之师,唐王尊之,我王奉之。既是风俗相近,他乡亦如故乡,望圣僧不必拘礼。余已命手下人整顿卧房,圣僧可沐浴更衣往憩。”师徒遂谢过荣王,往屋内歇息。

却说三藏沐浴毕,坐于灯下,念一会《梁皇水忏》,看一会《孔雀真经》,只坐到三更时候,却才把经本包在囊里。

遂至此,嗅得香风一阵。昏然欲寐,不明就里。三藏自莲台上,方闭目盘膝而坐。忽闻耳畔谑之曰:“师父好坐性,弟子在此站了两个时辰,你亦未曾察觉。”三藏开目,见其人金甲佛衣,状若雕刻,庄严无比。然眼底潮涌,却非四大皆空。还神方觉,自家竟被施了定身之法。

【略】

那长老心惊胆战,虽是合眼朦胧,却还心中明白,耳内嘤嘤听着那阴风飒飒。猛然惊醒,幸而是南柯一梦。正此时,忽闻窗外兵戈之声,有人呼曰:“唐长老!速避之!”

三藏云中雾里,起身去看。却见行者僧袍染血,跌落云头。八戒惊呼一声:“师兄!”便腾云去接。三藏哪里顾得许多,跑出门来,往行者那处去。八戒摇动行者身躯,久不见应声。三藏趋遽前,托着他身子,哭曰:“徒弟!徒弟!”

毕竟不知行者因何重伤,这羯霜那国又有何蹊跷,且听下回分解!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