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3章 大纲一(2 / 2)
揉捻后的槐花,要再次入锅炒干,这一步的火候要比杀青时低很多,保持在80c左右,翻炒的速度也要放慢,防止槐花炒焦。老周会用炒茶帚轻轻翻动槐花,让槐花中的水分慢慢蒸发,每隔10分钟就用手抓一把槐花,感受含水量的变化,“抓起来不粘手,松开手能轻轻散落,含水量就差不多了”。炒干后的槐花,还要进行最后的“提香”,这是“听槐雪”槐花茶香气浓郁的关键。提香时,火候要降到50c,老周会把槐花在锅中慢慢翻炒,让槐花中的香气慢慢聚拢、释放,这个过程要持续30分钟,直到整个车间都弥漫着淡淡的槐香,才算完成。
每炒完一锅“听槐雪”,老周都会先冲泡一杯,仔细品尝香气和口感,要是觉得香气不够浓郁,就会总结经验,调整下一锅的提香时间;要是觉得品相不够好,就会反思揉捻的力度。38年来,老周炒过的槐花超过10万斤,却从来没有“敷衍”过一锅,哪怕是加班到深夜,也会严格按照步骤来。有一次,订单量突然增加,车间主任跟老周说:“要不这几锅提香时间缩短10分钟,能多炒两锅,不然赶不上交货期。”老周却摇了摇头:“交货期能跟客户商量,但提香时间不能少,少了10分钟,香气就差了一大截,这是砸‘听槐雪’的招牌,我不能干。”最后,老周带着两名徒弟,连续加班3天,每天只睡4个小时,硬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,按时完成了订单。
不仅是制茶,“槐香”的槐花糕点制作,同样坚守“慢功夫”。就拿招牌产品“槐风酥”来说,从和面、拌馅到烘烤,整个过程要历经8个步骤,耗时3小时,而且很多步骤必须手工完成,不能用机器替代。比如拌“槐花馅”时,要选用自然晾晒的槐花,搭配农家散养的土鸡蛋、麦芽糖,按照“槐花50%、鸡蛋30%、麦芽糖20%”的比例,用木勺慢慢搅拌,不能用机器搅拌,“机器搅拌太快,会把槐花搅碎,还会让馅料的口感变粗糙,手工搅拌虽然慢,但能让食材慢慢融合,口感更细腻”。负责拌馅的王阿姨,在“槐香”做了15年,拌出来的槐花馅,槐香浓郁、口感绵密,是“槐风酥”的“灵魂”。王阿姨说:“拌馅要顺着一个方向搅,每分钟搅30圈,不能快也不能慢,快了会起筋,慢了食材融不到一起,这都是这么多年练出来的‘手感’。”
烘烤“槐风酥”时,温度要严格控制在160c,烘烤时间25分钟,而且每隔5分钟就要打开烤箱,把烤盘转一圈,让“槐风酥”受热均匀,避免出现“一边焦、一边生”的情况。有一次,烤箱的温度传感器出了故障,温度悄悄升到了180c,刚烤了15分钟,“槐风酥”的表面就开始发焦。负责烘烤的李师傅发现后,立刻关掉烤箱,把已经烤了一半的“槐风酥”全部取出来,虽然这些“槐风酥”只是表面有点焦,里面还能吃,但李师傅还是把它们全部清理掉了。车间主任过来问:“这些扔了太可惜了,要不低价处理?”李师傅却坚定地说:“‘槐风酥’的标准是外酥里嫩、不焦不糊,这些不符合标准,就算低价处理,也会让消费者觉得‘槐香’的产品不讲究,不能卖。”后来,李师傅还主动提出,每天上班前都要检查烤箱的温度传感器,确保设备正常,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。
在“槐香”,像老周、王阿姨、李师傅这样坚守匠心的员工还有很多,他们或许没有太高的学历,却有着对品质的执着,用“慢功夫”守护着“槐香”的招牌。鱼灼音常说:“机器能提高效率,但代替不了手工的温度和匠心,‘槐香’的产品,卖的不仅是味道,更是老匠人几十年的坚守,这份坚守,不能丢。”
“槐香”的匠心,还体现在“手工技艺的传承”上。这些年,随着老匠人慢慢老去,手工制茶、制糕的技艺面临“断代”的风险,鱼灼音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他常说:“技艺是‘槐香’的根,要是根断了,‘槐香’就没了灵魂,必须把技艺传下去。”为了传承手工技艺,“槐香”专门制定了“匠人传承计划”,从“选徒、教徒、留徒”三个方面入手,让老匠人的技艺能“代代传”。
在“选徒”上,“槐香”不看学历、不看经验,只看“态度”——是否愿意沉下心来学,是否能坚守品质。每年,“槐香”都会从各个加工车间挑选20-30名年轻员工,作为老匠人的“徒弟”,先让他们跟着老匠人学习基础工序,观察他们的态度和耐心,3个月后再筛选,留下真正愿意学、能坚持的员工,正式拜师学艺。28岁的小林,以前在外地工厂打工,后来来到“槐香”临沂加工车间,负责槐花筛选工作。小林做事认真,筛选槐花时从不敷衍,哪怕是很小的杂质,也会仔细挑出来,老周看在眼里,觉得这个年轻人“靠谱”,就把他选为自己的徒弟,教他手工制茶技艺。刚开始学炒茶时,小林的手经常被铁锅烫伤,炒出来的槐花要么焦了,要么没杀透,有好几次他都想放弃:“太难了,不如机器炒着简单。”老周看出了他的心思,就带着他去看自己手上的老茧,跟他讲自己学炒茶的经历:“我学炒茶时,比你还难,手被烫得连筷子都拿不住,也想过放弃,但一想到这手艺要是没人传,就没了,就咬牙坚持下来了。你年轻,学得快,只要肯沉下心,肯定能学会。”从那以后,小林再也没提过放弃,每天提前1小时到车间,帮老周准备工具、预热铁锅,下班后还会留在车间,对着老周炒茶的视频反复琢磨,慢慢的,他的炒茶技艺越来越熟练,现在已经能独立炒出合格的“听槐雪”槐花茶了。
在“教徒”上,老匠人采用“一对一、手把手”的教学方式,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。老周教小林炒茶时,从“摸锅温、控火候”到“揉捻力度、提香时间”,每一个细节都亲自示范,还会把自己总结的“炒茶口诀”教给小林:“杀青要快匀透,揉捻要轻慢柔,炒干看手感,提香闻气味”;王阿姨教徒弟拌槐花馅时,会让徒弟先看着自己拌,再让徒弟亲手操作,自己在旁边看着,哪怕是搅拌的方向错了、力度轻了,都会及时纠正,还会把“拌馅的手感”教给徒弟:“搅到馅料不粘勺、能成团,就差不多了”。为了让徒弟更好地掌握技艺,“槐香”还专门设立了“技艺考核制度”,每月考核一次,考核内容包括工序熟练度、产品品质,考核合格的徒弟才能继续学习下一个工序,考核不合格的,就由老匠人再针对性辅导,直到合格为止。
在“留徒”上,“槐香”不仅提高了传承人的薪资待遇,还为他们提供“成长通道”——只要徒弟能独立完成手工工序,成为“合格匠人”,就能享受比普通员工高30%的薪资;要是能成为“骨干匠人”,还能参与产品研发,享受企业分红;要是能成为“传承匠人”,就会被聘为“槐香技艺顾问”,享受终身职业保障。除此之外,“槐香”还会为传承人举办“拜师仪式”,邀请企业员工、农户代表参加,让传承人感受到“技艺传承的荣誉感”。去年,小林正式成为老周的“合格徒弟”,企业为他们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拜师仪式,小林给老周敬茶、鞠躬,老周把自己用了30多年的炒茶帚送给小林:“这把炒茶帚陪我炒了几万锅槐花,现在送给你,希望你能守住这门手艺,把‘听槐雪’的香味传下去。”小林接过炒茶帚,眼里满是坚定:“师傅,您放心,我一定好好学、好好做,不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目前,“槐香”已经培养了40多名手工技艺传承人,其中12人成为“骨干匠人”,3人成为“传承匠人”
随着“槐香”的手工技艺传承取得初步成效,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些打着“槐香”旗号的假冒伪劣产品。这些假货不仅品质差,还严重影响了“槐香”的声誉。鱼灼音得知后,立刻组织团队展开调查和维权行动。他们一方面联合相关部门打击造假窝点,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,让消费者学会辨别真假“槐香”产品。同时,为了进一步提升“槐香”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,鱼灼音决定推出一款全新的槐花系列产品——“槐韵礼盒”,将“听槐雪”
槐花茶、“槐风酥”等经典产品精心搭配,再融入一些创新的槐花周边,如槐花香囊、槐花手工皂等。在设计礼盒时,鱼灼音亲自参与设计
他想要让这个礼盒既体现“槐香”的传统韵味,又能吸引年轻消费者。经过多次修改,“槐韵礼盒”的设计终于确定下来。木质的盒身,上面雕刻着淡雅的槐花图案,精致又不失大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