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9章 船队北上,微服私访(2 / 2)
侯显与张辅闻之,自是会心一笑,他们对于谦的处事风格早已熟悉,现在听得朱棣调侃,自也只得不煞风情。
而于谦对此,却毫无自觉道:“陛下,臣却未责怪过陛下与民争道,实则此番北巡,亦是利国之事。”
“因变法实行两载有余,松江府、广州府因各种便利,变法实行顺畅,反倒是顺天府,至今变法成效如何,未曾知晓。”
“陛下北巡,就可观之变法,一则查验成效,二则警示各员,虽耽搁一地之民生,却可惠及全境,算不得与民抢道!”
“说来说去,道理都是尔等的!”朱棣闻此,便即摇头道:“自古以来,尔等文臣一张空口,黑的说成白的,白的也能说成黑的。”
“有尔等在下,为君者兢兢业业,总逃不过尔等一张利嘴,此嘴利甚,穿体透骨啊!”
如此说着,他只有一番高处不胜寒之感,望着远方,悠悠叹道:“不过天下臣民,可直抒胸臆者不多,你于谦算一个!”
“即是如此,你不妨说说,眼下你看我大明变法之势如何?你方才提到顺天府,想来不是随口一提!”
于谦见朱棣瞬间明白了自己言下之意,当即便拱手道:“陛下圣明,古之少有,依臣之见,当下大明变法形势并不明朗。”
“因是自永乐十四年变法开始,朝廷便将精力都放在了东南沿海,此举确实造就了沿海税收增长,可却忽视北地变局!”
“须知自唐宋以来,江南便一直是朝廷税赋重地,此地商贾众多,风气开放,变法也颇为简单。”
“可自淮河以北,河南河北等地历来是农业大省,古时更为中原之地,其思想传统,绝非一朝一夕可变。”
“而国朝不可一日无河北,一如国朝不可一日无江南,而今江南变法顺利,顺天府却无声无息,这并非寻常之事。”
“这或许是有一部分人在私下阻挠北地变法,亦或是彼等官员懒政怠政,其中利益牵扯,或许远比江南复杂!”
“故下臣敢言,若欲变法,需先变北,北地不变,变法就难有成效,迟早会被一些势力所倾覆。”
“你倒是个敢说的!”朱棣听到此处,目光悠悠道:“顺天府至今没有消息,满朝文武见之都不敢言,独你一人敢说!”
关于顺天府的问题,朱棣自然门清,因为顺天府是他的老巢,所以他对顺天府历来十分关注。
可也正是因为顺天府是他的老巢,所以其中势力盘根错节,甚至必应天府还要复杂得多。
因为应天府涉及的,更多是外臣的利益牵扯,而顺天府,却会涉及内宫,多数打着皇帝的名义做事。
所以朝廷上下,没有人敢说这事,也没有人愿意说这事,就连他也不想过多去提起此事。
但现在不行了,变法已经进行了两年多,松江府、广州府已经有了成效,变法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。
这其中,顺天府就首当其冲!毕竟松江府变法,是为了辐射江浙地区,广州府变法,是为了辐射两广,顺天府则是辐射整个河北。
接下来要推进,必须开始深入内陆,比如蜀中、江汉平原等地,而这些都属于南方,顺天府可谓是位于北方的独苗。
如果顺天府推行不下去,那北方就推行不下去,最终会形成南北分裂的局势,并不利于大明的整体。
故而,他现在前往顺天府,就是为了拔去这一颗钉子,为来日北方的变法铺平道路。
“所以,现在你说说,这顺天朕应该如何去看,又当如何去改?”他看着于谦,带着询问之色。
随之便见于谦躬身道:“依臣之见,在这船上见不得真,不如微服私访,以船只做掩饰,车辆随船北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