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1章 昏明之辩,帝王的局限(1 / 2)
夏季的夜总是喧闹的,行在乡间道路上,田野中总是有不知名的蝉鸣虫叫,显得十分热闹。
而朱棣对此,却是颇为享受,他掀开了马车的帘子,看着头上皎洁的月光,不由叹道:“今日未到十五,月亮却圆。”
“自登九五以后,每日用过晚饭,便要散步消食,至一更开始处理公务,三更入眠,不知多久未曾赏过月色矣!”
实则每年中秋,朱棣都会举行中秋晚会赏月,可这项活动若说是娱乐,那还是公务的性质更多一些。
他是为了显示的亲厚,而百官也必须“仰慕”皇恩,换而言之,大家都在装,没有人是在真的享受。
所以像是这般夜间出行野外,对朱棣来说是少有的体验,至少恐怕已经十几年未曾如此体验过了,新鲜感十足。
而他这么说着,张辅自不能任由皇上叹息,急忙躬声道:“陛下勤勉于国,实为帝王之典范。”
朱棣见他如此,自是微微一笑道:“朕可不算勤勉,每日处理国事,也只到三更天,算起来,我朝太祖皇帝那才算勤政,每日批改奏章,都要到五更天!”
“有时候朕也在思虑,如此勤政,到底什么时候又是个头?勤来勤去,灾害年年都有,一问民间,年年都是民不聊生。”
“朕昔日想着即是问题如此之多,那效仿齐王纳谏,鼓励彼等面刺寡人之过,让百官不得隐瞒。”
“初时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,朕也在积极处理,可那想这些事情处理完毕,别处又生了他事,好似大明偌大国土,就该是天天出事的。”
“每日处不处置,对整个国家也无大用,长此以往,朕便立了内阁,将彼等琐事交予阁臣处置。”
“至于今日,已过近十载时节,虽说群臣上表也是不绝,灾害年年皆有,却也省了不少事情。”
“所以以朕来看,勤政未必真有用,皇帝是否勤政,对家国影响不大,昏君与明君之间,界限也非如此分明,绝非勤政便是明君,绝非怠政便是昏君。”
说到此处,他便对众人一笑道:“说来诸位也算是朕之内臣,正好今日并无外人,自可畅所欲言,说说朕此言是也不是?”
别看朱棣对皇子历来苛刻,实则他单独面对臣属之时,却是善纳谏言,并不是喜欢因言告罪之君。
而众人听着朱棣这番掏心窝子的话,自也是陷入了思考之中,他们没有当过皇帝,不知道皇帝一天天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。
但从朱棣的话语中,他们能感受到一二,每日起床就要面对国家事务,每天都要固定批改奏折,且这些事务无休无止,成效并不会有直接反馈。
同样,你不处理奏折,事务也是无休无止,也不会有太多反馈,反正只要国家体系在,那就很难会崩溃。
面对这样一种局面,谁能保证数十年如一日的处理这些事物?这也就导致历史上很多明君在前期会有励精图治的名声,后期却是直接怠政享受,导致国家陷入混乱。
但这种现象对么?并不对,因为皇帝除了是统治者之外,同样也是监管者,若是皇帝不对官僚体系,那这个体系就会陷入不断地扩张之中,最终伤及百姓。
所以朱棣一问出口,于谦便摇头道:“若是单纯以勤政与否来判断君王,那陛下此言确实不差,但若是从百姓的视角出发,陛下此言便是有失。”
“天子和百姓本是一体,天子立国,便希望国祚永传,百姓为民,其实也希望国泰民安。”
“因为国家安定,有助于百姓安心生产,百姓能安心生产,才能至于家国富强,延长国祚。”
“故而百姓希望的,是天子勤政,革除弊患,救死扶伤,也许对天子而言,奏折批改与否,难见反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