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1章 昏明之辩,帝王的局限(2 / 2)
“可每一张奏折,也许都关乎万众生民的性命,所以勤政者未必是明君,但怠政之人,一定是昏君!”
“是了,就是这么个道理!”朱棣点了点头道:“故而朕自登基以来,日日勤勉,一刻不敢懈怠,就是怕接了这皇位,却又成了昏君!”
“朕怕被百姓戳着脊梁骨骂,说朕不如建文,夺了江山,反倒毁了我太祖皇帝创下的基业!”
“可自永乐元年至今,朝廷税赋年年增长,大明疆域日渐扩大,民间对朕的骂声却还是不止,何故也?”
“陛下说的这话,民间只有对陛下的称颂,哪里又有什么骂声!”侯显急忙赔笑道:“现在应天府不知多少百姓称陛下为明君!”
“那只是应天府!”朱棣摇头一叹道:“大明上下一十三省共计一百余府,那也是骂声居多,赞扬声为少,这是何故?”
“难道朕北击蒙古,收复失土是过?难道朕疏通运河,连通西洋是过?难道朕修书立典,宣扬任孝是过?”
侯显闻之,自然不好再说,张辅则是沉声道:“陛下,升斗小民知道何事?彼等只知家中柴米,并不知陛下功业,微臣敢断言,后世子孙必要赞颂陛下之功!”
“后世那是后世之事,朕要的是朕的子民过得去。”朱棣一脸严肃道:“朕不做秦始皇,也不做汉武帝,更勿论隋炀!”
“以万千百姓性命,换取自身功业之事,朕不愿为之!”他看向了于谦道:“你来说说其中缘故!”
“此事其实臣也不知道!”于谦摇了摇头,实际上今天谈论之事,已经超过了他的见识,凭他的学识,分析不出来什么。
“但,琼王说过一句话,要办大事者,就需要一些取舍,关键就是要把同伴搞得多多的,敌人弄得少少的。”
“如此以多击少,就能无往不利,想来治民也是如此,要想不被普罗大众唾骂,就要站在大众的层面上考虑事情!”
“老四是个奇才!”朱棣一听,便感慨道:“他说的话,总能发人深省,却又简明扼要。”
“譬如这把同伴搞得多多的,敌人弄得少少的,看似孩童之语,却蕴含至理,用来治国,为官,皆有奇效!”
说着,饶是他也不由叹服朱高燨的政治智慧,一路走到今天,朱高燨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。
从开始拒绝太子之位到现在,朱高燨一直都在尽量少树敌,但对于敌人,历来都是雷霆手段。
比如进攻勃泥,又比如进攻交趾,每一次看似都是大动干戈,可对象却都是少数群体。
所以朱高燨在琼州的名声好的不得了,没有一个百姓会说朱高燨的不是,同样,交趾和勃泥,也没有百姓会指着朱高燨骂娘,归根究底,就在于朱高燨的所有举动,都是在为民图利。
与之相比,他就做不到这一点,因为他这个大明皇帝,就是妥妥的少数派,如果真像朱高燨这么做,那么明天他就可能身首异处了!
朱棣突然发现了一个华点,那就是朱高燨曾经说过的自己造自己的反,这并不是朱高燨推脱的言语,而是一件实情。
身为帝王,他做不到像朱高燨那般掀桌子,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效仿琼州进行改良,但这只限于他这里,他的后代也许做不到这一点。
或许有一天,大明朝也会被朱高燨掀起的这股风潮毁灭,到了那个时候,大明的江山也将迎来终局。
如此想着,朱棣忽然有些迷茫,他不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对是错,也不知道不这样做,他又当如何去做。